黎艺青与学生们在一起
阔别家乡1年的黎艺青,在6月30日回到了恩平。在2013年11月,广东省侨办在省内组织选派一批教师到国外支教,恩平市共有3位老师通过了考核,恩平一中语文教师黎艺青便是3位支教教师其中之一。她在库拉索(荷属)支教了一年,近日,刚刚回到家乡的她,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,分享了她在国外支教的故事。
成为库拉索首位中国外派教师
2014年9月14日,36岁的黎艺青从广州白云机场启程,历经26小时、跨越1.6万多公里,终于抵达了库拉索国际机场,开始了新鲜的国外支教生涯。
库拉索是一个位于加勒比海南部,靠近委内瑞拉海岸的岛,面积444平方公里,常驻人口15万,其中,中国侨胞(华侨、华人及其土生后裔)约有4000人。黎艺青前往任教的库拉索华文学校是一间刚刚创建不久的学校,而她是库拉索第一位中国外派的教师,也是这所刚刚创建的华文学校里唯一的一名老师。
如此特殊的身份让黎艺青从下飞机开始便备受关注。中国驻威廉斯塔德总领事馆领事,库拉索华侨会所主席,华文学校校长,当地30多位侨领、侨胞及媒体记者组成了盛大的欢迎团,前往机场迎接该国史上第一位外派中国教师。
“我意识到任务的艰巨,更意识到在我身后有着何等的信任,这样的经历将是何等的珍贵。”黎艺青说。
普通话对多数学生而言是“外星语”
2014年10月4日,库拉索华文学校正式开课,掀开了库拉索华文教育的崭新一页。
学校共有200多名学生,除了两名当地的学生,其他都是华侨子弟。这些学生中,年纪最小的只有5岁,最大的已经29岁。开学的第一天,黎艺青教学生们最简单的问候语“老师好”。就是这么简单的3个字,大部分学生都不会说,有的学生还因为说不好急哭了。
黎艺青告诉记者,除了部分学生能用普通话进行简单的日常表达外,大部分学生都是土生土长的,日常交流基本使用当地语言Papiamentu(以下简称为Pa文),普通话对于他们而言相当于“外星语”。因此,让学生敢说中文,乐说中文,让学生打好中文基础,成了黎艺青教学的首要任务。
同时运用五种语言授课
针对当地学生的汉语基础和实际情况,黎艺青慢慢摸索出了一套特别的教学方法。首先,同时运用五种语言(Pa文、英文、普通话、粤语、江门五邑方言)授课。因为这些学生绝大部分来自广东,而且祖籍五邑地区的人居多。
为此,黎艺青开始苦学当地语言Pa文,并将Pa文、英文、粤语及家乡方言和普通话融入课堂教学中。经过一个学年的努力,在当地学生的帮助下,黎艺青将《中文》第一册的12篇主要课文翻译成三语课文(包括中文版、英文版、Pa文版),基本上解决了课堂上“听不懂”的问题,还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。
此外,黎艺青还开发了肢体表达与口语表达相结合的形象教学模式、“拼命三郎式考核模式”等,让孩子在快乐、轻松的华文学习中不断进步。
异国他乡收获暖暖亲情
孤身一人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国度,其实,黎艺青并不孤单。
出国前,黎艺青认识了68岁的库拉索老华侨邹锦森。邹锦森向她讲述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注意事项。出发前还是另外两位库拉索老华侨亲自开车送她到广州乘飞机的,他们还嘱咐在库拉索的妹妹邹艳芳照顾好她。
初到库拉索,黎艺青染上了当地的流行性病毒型感冒——“蚊毒”,一天一夜发高烧,口腔严重溃疡,全身手脚关节处疼痛,全身皮肤均出现了红疹。
得知情况后,学校校长黄冠雄马上把她送到医院。61岁的邹艳芳主动把她接到家中细心照料。“还有中国驻库拉索领事馆总领事陈绮曼女士,当地的华侨会所主席容宇庭先生,还有容振均先生等,给予了我许多帮助和关怀,在这里衷心感谢他们!”黎艺青说。
6月30日,结束了一年的支教后,黎艺青终于回到了阔别一年的家乡。黎艺青的支教为期两年,暑假过后,8月下旬,她又将踏上库拉索的支教之旅。展望新一年的支教生活,黎艺青踌躇满志:“我校虽小,只有一间教室,再小也拥有传承中华文化的讲坛;我校单薄,只有一名老师,但不用担心,我的身后是强大的中国教育。”
文/记者 胡伟杰